信息化合作企业运维管理体系 安全解决方案
背景介绍
     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,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架构正加速向分布式、云原生方向迭代演进。随着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规模化应用,电子数据量呈指数级爆发增长,数据已超越传统资源,成为驱动业务模式创新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生产要素。
      
       在此背景下,为进一步优化 IT 资源配置效率、提升整体运营效能、降低技术投入与维护成本,众多组织纷纷选择将系统开发部署、日常运维管理、数据挖掘分析等核心业务环节,外包给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第三方服务商。
     
      这一外包模式虽能显著降低单位在 IT 基础设施建设与迭代上的直接投入,同时依托服务商的技术专长与实践经验,有效提升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防护水平,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:运维场景的安全边界愈发模糊,数据在多方主体间的流转路径日趋复杂,各类潜在安全风险点持续增多,已成为制约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构建完善、可靠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瓶颈。
总体目标
      为保障信息系统开发、测试及运维全流程中关键数据资源的安全使用,需构建一套覆盖 “事前 - 事中 - 事后” 的闭环式数据运维监测体系。该体系以运维场景为核心聚焦点,明确用户操作行为与实体设备状态两大监测对象,通过整合资产信息、权限配置、操作日志等多维度数据源,实现对开发及运维人员各类操作行为的全链路追踪与精细化监管。
      
 在此基础上,体系进一步提取用户行为特征构建深度分析模型,结合机器学习与规则引擎对操作行为进行动态研判,既能实现业务系统数据运维的实时安全监测,又可精准识别异常操作并触发动态威胁预警,帮助用户快速掌握单位整体运维安全态势,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与行动依据。
    
   与此同时,需同步建立第三方服务企业及人员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机制,从准入资质审核、服务过程管控到退出资源回收等关键环节设置标准化管控流程,确保第三方参与运维的全流程处于可控状态,从而有效降低数据泄露、未授权访问等安全风险,全面提升单位信息系统数据运维的整体安全防护能力。
       方案设计以AP²DR动态安全模型为框架,严格遵循国家与行业等级保护及分级保护相关规范,融合安全系统工程理念。方案以统一的安全配置策略为核心驱动,以持续的风险测试与评估为基础依据,构建组件化、可灵活组合的安全管理架构,实现防护能力的按需部署与动态调整。

设计理念
描述
方案优势
  • 覆盖全面,全流程管控
    覆盖信息系统开发、测试及运维全流程,以用户操作和实体设备为监测对象,通过多源数据采集对人员操作行为全流程追踪监管,实现从准入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。 包含终端接入、资产防护、数据安全、行为监测与审计、安全监测与管理等多个维度,构建了立体纵深的运维管理体系。
  • 技术先进,防护严密
    依据 AP2²DR 模型,遵循相关规范,融合虚拟化、数据防泄漏等技术,实现组件化动态组合配置。 采用双因子身份认证,对移动存储介质进行管控,对敏感数据精准分类分级并监控,有效降低数据泄露风险。 部署多种安全系统,如数据库审计系统、服务器安全加固系统等,能检测和防护未知威胁,提升整体安全水平。
  • 监管高效,可追溯审计
    实现业务系统数据运维的实时安全监测与动态威胁预警,帮助快速洞悉运维态势,支撑安全管理决策。 具备强大的审计功能,对运维人员访问、操作等行为进行集中审查和追踪,可指定周期查询运维情况,做到全程有监控、定期做审计,满足审计需求。
  • 管理规范,可控性强
    建立第三方服务企业及人员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机制,从行政制度和技术手段两方面对运维用户准入进行管控,确保各环节可控。 通过网域间隔离与监测、运维网络边界完整性保护等设计,保障网络安全,实现安全运维服务供应链的统一管理,做到人员实名制、数据不落地。
  • 可视化强,态势清晰
    建立可视化用户行为风险预警分析系统,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集中管理和关联分析,形成分层次、多角度的信息保障全局视图。 通过运维态势大屏,实时掌握运维状态,提供全面的运维态势视图,便于安全态势感知和管理决策。
  • 适配性强,满足特定场景需求
    针对如公安等特定单位的建设需求,采用桌面云方案,通过远程协议传输运维界面,实现网络统一入口、资源可视、数据不落地等目标,能较好适配外包运维场景下对数据安全和集中管控的特殊要求,增强方案在特定行业或场景中的适用性。